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谢无忌,编辑:Felicia,题图来自:AI生成
一个瘦瘦的、穿着白色T恤的科普达人,带了17种荔枝来到电影院。在《长安的荔枝》观影现场,他向观众科普了荔枝相关的知识,言语中透着理科生的一丝不苟:“很多人不知道荔枝居然有这么多品种,每一种的味道和香气都不同。品尝荔枝也有小技巧,果肉有的是透明的,有的已经混浊了,其实半透明、带点奶白色的才是品质比较好的荔枝。”
观众反响平淡,等他将荔枝送给台上的主演明星时,掌声和欢呼声才开始热烈起来。“看得出来现场很多人对水果不关心,觉得它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能吃就行——不都是一个味道?”事后在采访当中,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有些落寞地感慨大家对科普不感兴趣。
这个科普达人就是被称为“中国最爱吃水果的人”的杨晓洋,他是中文互联网上著名的“水果猎人”,可以说,是国内对水果理解最透彻的人之一。水果猎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类别,而是一类寻找全球特色水果,记录和传播它们的特性,并以此为核心使命的人。

(图/被访者供图)
十几年前,加拿大记者亚当·李斯·格尔纳在《水果猎人》一书当中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他走访热带国家,追寻奇珍异果,拜访“只食水果的狂人”。这本书启发了杨晓洋,当时的他还在新加坡一家精密制造公司做工程师。在经历过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烧芭事件后,杨晓洋决定辞掉这份工作。也是在那个阶段,他开启了全身心的水果猎寻之旅,投入东南亚植物的引种保育事业当中。
2018年,杨晓洋出版了一本名为《东南亚水果猎人》的科普书籍,分享了他与东南亚水果相遇的故事,其中收录了200多种罕见水果的照片。近些年来,他的猎寻重心转移到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水果猎人团队,在各大平台上以科普的方式分享与水果相关的知识,开发一些水果引种育种的试验项目,建立水果品种培育基地。

杨晓洋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5-1
“很多人不知道猕猴桃就是产自咱们中国的,还以为奇异果才是它的称呼;所谓新西兰的‘奇异莓’,其实就是咱们中国的软枣猕猴桃;很多人也不知道,一颗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还不如一颗猕猴桃……这些都是进口水果自带的光环。”
作为一个科普博主,杨晓洋发现水果知识科普阻挡不了来自营销号的谣言传播之势,就连自己家人也会受到影响。“很多谣言打着中医或者国学旗号妖魔化水果。比如造谣称:吃过水果之后血糖就不正常了。但没有水果的话,人类怎么能演化到今天呢?在若干年前,人类还在野外森林的时候,没有果子吃的话早就饿死了。”
在杨晓洋身上,似乎能看到水果猎人这类人的趣味性——他们兼具浪漫主义和科学精神。他的理性思维富有逻辑,像典型的理工男。不少人会用不同的水果来比拟自己的性格,他会用什么样的水果比拟自己?他非常客观又不失幽默地回应我:“我不觉得自己像什么水果,因为在我眼里它们的差异太大了,这些差异跨越种族和阶层,也跨越‘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类别。也有人说我像某种水果,但他有问过水果的意见吗?”
求真务实是他近些年做科普推广的态度。两年前他发布视频,称某直播间所售“融安脆皮金桔”产品涉嫌虚假宣传、降低规格发货。“很多消费者不知道有这样的宣传陷阱。融安县只有滑皮金桔和脆蜜金桔这两个品种,根本就没有他们宣传的‘脆皮金桔’。而且不能为了盈利就打着这个幌子压低果农的收果价钱——这不是给当地的农产品行业标准造成了混乱吗?”

脆蜜金桔。(图/被访者供图)
杨晓洋是品尝过600多种水果的水果猎人,对他而言,寻猎水果已经不单是工作内容,他对水果产生了一种没法被替代的情感。从小在北方农村长大的杨晓洋,最熟悉的水果就是苹果,外婆总舍不得吃,给他放在存放棉被的柜子里,从中秋一直放到过年。他透过柜子的缝隙闻到苹果的香气,它从脆甜多汁逐渐变得沙软,苹果的香气和口感成了他最初的感官启蒙。
他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一个科学家,与之并列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吃香蕉吃到饱”。如今他实现了“香蕉自由”的愿望,还尝遍了世界奇果,但遗憾的是,他找不回初见水果的原始渴望和感动。如今,三个孩子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水果,甚至能分辨出荔枝的品种——“他们能吃出来哪个是仙进奉,哪个是糯米糍,哪个是桂味。”
在他看来,在现代城市,很多人似乎被卷在信息茧房当中,不关心水果,也不了解我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长期被固化的都市和固化的水果市场剥夺了我们作为自然人去跟大自然、跟各种各样的水果接触的想象和行动的权利。
“大自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这般美好,真实是残酷的,我们需要在有足够认知的前提下,客观辩证地看待大自然和身边的动植物,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我们能有机会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是多少代人用心血和努力换来的!”

杨晓洋近几年与团队一起建立不少水果品种培育基地。(图/被访者供图)
他曾想,等几十年后,自己到了耄耋之年,他能坐在轮椅上,抱着个榴梿,跟孩子聊自己吃每一种水果的独特体验。水果猎人可以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传递自然的语言,维护人类与自然真实友好的相处方式——这是他认为这一看似不务正业的身份存在于当下的真正意义。
不少网友认为水果猎人是奢侈且稀有的身份,但在他看来成为水果猎人的门槛并没有这么高,不一定非得去全世界猎寻,比如在家附近的自然森林,也可以探索一些野生的水果。他曾在东北的长白山猎寻了一个下午,找到了8个品种的软枣猕猴桃,“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奇异莓’就是软枣猕猴桃,它不是进口的,就藏在家附近”。
近些年,他见到国内越来越多人愿意做水果猎人,而水果探索只是他的第一步计划。他的下一步是想研究、开发自然植物的药用价值,包括水果的。“因为我相信任何一种植物都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它们能够从亿万年前演化到现在绝非偶然,它们有很多的生命密码。古人有个说法——‘三步之内必有解药’,对吧?只不过要看我们懂不懂得利用。”
哪怕有再多的质疑之声,他也觉得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回应。近些年在与植物相处的过程中收获的自然哲学感悟,恰好滋养了他,也让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更加笃定:“我们活着,就像任何一种植物,绝对不是为了取悦全世界而活着的。只要自己能长得好好的、长得壮,能够开花结果、不断地去传播你的理念就好。人的一世,在历史长河就那么一瞬间,想这么多干啥?”
以下是《新周刊》与杨晓洋的对话。
一、如何实现真正的“水果自由”?
《新周刊》:今年的荔枝产量提高,是否对保鲜技术的要求更高?你认为实现大规模的“荔枝自由”,有什么样的困难?
杨晓洋:荔枝今年的产量和销售跟许多因素有关。去年受极端天气影响,是荔枝的超级小年,一年几乎绝收;而今年海南从五六月份开始上市荔枝,后来广东荔枝上市,接着广西的又来了,这就导致荔枝季是一棒接着一棒,存在产区重叠的情况。荔枝最核心的特点是挂树保鲜期很短,它有最佳赏味期,如果到了时间段不摘的话就会退糖变味了。现在保鲜技术算是越来越稳定了,但像桂味、白糖罂这些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品种,遇到大小年,产量变化就更明显。所以会感觉今年比起去年来说,荔枝的价格和销售情况都有改变。

荔枝的品种很丰盛,这是糯米糍。(图/被访者供图)
《新周刊》:作为水果猎人,当大众热议“××自由”(如“榴梿自由”“车厘子自由”)时,你与普通消费者最大的视角差异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天价水果?这是否背离了水果的本质?
杨晓洋:现在很多人都谈论“榴梿自由”,可能是因为以往水果价格高。人们以前还喊着“蓝莓自由”,但现在国内真正实现了“蓝莓自由”,本质上还是供需关系平衡的问题。
日本人想要的是“西瓜自由”,因为他们连又好又便宜的西瓜都吃不到;而新加坡人想的是“苹果自由”,他们平常想吃个苹果都难,还得从中国、新西兰或者澳大利亚进口。每个地区对于水果的需求不同,我并不觉得天价水果本身背离了水果的本质,但很多天价水果其实是少数人炒作出来的,正常市场行情的波动都可以理解。
《新周刊》: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水果刺客”,在你看来,决定一种水果市场价格高低的因素,除了显而易见的供需、物流、关税,还有哪些常被忽略的自然属性或产业特性?
杨晓洋: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水果的繁殖能力和稳定性。比如钦蜜9号百香果,这几年全国培育规模已经扩张到几十万亩,价格一下就被“打”下来了。百香果是可以无性繁殖的,扦插、嫁接都能很快存活,生长、结果的速度也很快。火龙果也是如此,以前它在欧洲是贵族水果,一果难求。而蓝莓是小灌木水果,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价格也很快能被“打”下来。草莓是草本水果,也能很快实现大规模种植。而木本水果,像车厘子、牛油果、榴梿,它的培育规模无法这么快扩张。
《新周刊》:泰国榴梿品种金枕似乎长期在中国进口榴梿市场中占主要地位,你尝过上百种榴梿,如何看待品种单一化对价格和消费者体验的影响?要实现“榴梿自由”,还需要攻克什么样的难题?
杨晓洋:我觉得大家要想真正实现“榴梿自由”,就不要盲目追求金枕这种单一品种,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渠道、品种多元化的。刚开始我们只追求果肉大,但我们不可能每年都吃金枕,肯定会吃腻的。榴梿品种很多,每一种风味都不同,比如我准备要去马来西亚的地里望,那里有猫山王榴梿,也有XO榴梿,至少有50个榴梿品种。
另外,对于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水果自由”,我觉得不能光指望进口,一旦水果在别人手里,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水果自由”。你看我们实现哪一种进口水果的自由了?目前国内一直在推广榴梿产业,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榴梿种质资源谱,要有自己的品种储备,通过杂交育种,逐渐筛选适合国内生长种植的品种,而不是一味跟风,看别人种猫山王榴梿,我们也种。
咱们国内要想大规模种植榴梿,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给榴梿抗寒抗病。现在榴梿引种面临的挑战很多,很多大树不开花不结果,或只开花不结果、生理性落果,对病虫害的防治也很重要。

国产矮化榴莲。(图/被访者供图)
二、我们真的了解水果吗?
《新周刊》:你在科普过程中常遇到哪些关于热门水果的普遍误解或错误信息?
杨晓洋:比如被吹捧成“维C之王”的柠檬,其实维生素C含量不算很高,大概每100克里只有22毫克的维生素C,还不如猕猴桃。每100克的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为60~100毫克,是柠檬的3倍之多。还有很多人也不知道猕猴桃原产自中国,而不是新西兰。
再举个例子。牛油果被看成健身减脂的水果,我直播时,很多粉丝曾问我减肥期间能不能吃牛油果,我就直接回复:“你对‘牛油’这两个字有什么误解吗?这么看不起牛油果吗?”这个果子本身油脂含量就非常高,只是带了进口水果的光环,有了中产、小资的滤镜。还有西柚、柠檬也是,但实际上(它们受欢迎)是因为欧洲人本身就喜欢吃酸水果,而亚洲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

柠檬不知火。(图/被访者供图)
《新周刊》:你多次强调“中国是世界水果天堂”。面对进口水果光环,你觉得如何通过科普有效提升公众对中国本土优质水果的认知?
杨晓洋:中国的地形、气候和管理技术其实完全不输国外。好比猕猴桃,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翠香品种就很顶尖、很惊艳,品质非常高。还有阳光玫瑰葡萄,国产的也不输给进口的。攀枝花种出来的芒果也是又甜又香又便宜。什么是中国水果自信?品质好,价格又合适,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新周刊》:说到阳光玫瑰葡萄,近些年大家对这类水果的评价也出现了分化,有些人认为水果越来越甜,但品质很一般,除了甜之外,吃不到阳光玫瑰葡萄该有的香味。你怎么看?
杨晓洋:阳光玫瑰葡萄之所以不好吃了,是因为近些年大量种植,通过水肥一体化的管理方式,技术上有所提升,产量是提上去了,但量太大了,品质和味道没有达到以前的精品水准。那种大规模密集种植的葡萄,就没有太多的阳光玫瑰葡萄的味道。不是说种不出来好吃的,而是果农想着靠价格、靠产量来取胜。阳光玫瑰葡萄有挂果成熟度的期限,味道跟后期保鲜也有很大关系,要在保鲜和采摘成熟度上找到平衡点。只不过,一分钱一分货,你肯定也可以在国内买到更好的阳光玫瑰葡萄。

阳光玫瑰近些年来品质下降,跟规模扩张有关。(图/被访者供图)
《新周刊》:你曾撰写《东南亚水果猎人》,科普了很多稀奇的东南亚水果品种。在你看来,哪些东南亚水果最值得被引进?
杨晓洋:东南亚水果以纯热带水果为主,我觉得像普拉桑、巴西龙眼、仙都果、枇杷芒这些都值得引进。因为这些水果品种能补充国内的水果品种的空白,引进后成为新的水果品类,能让大家吃到完全不同的味道。
《新周刊》:新冠疫情之后,你的猎寻重点转移到国内水果,也做了很多科普推广的事情。让你印象深刻的本土风味水果有哪些?如果让你推荐三种“最被低估的国产水果”,你会选什么?
杨晓洋:广西百色的桂七芒,它的味道非常狂野,让我感觉来到了几百万年前的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山洞里。还有广西钦州的香蜜黄皮很特别,它的黄皮味儿很地道、浓郁,带点橘子、橙子的味道,混合特别的咖喱香。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黄皮在物种演化上跟制作咖喱的原料九里香叶有近亲关系,因为九里香树和黄皮树的亲缘关系很近,所以味道也很接近。
我觉得被低估的国产水果有融安金桔,因为它的果皮维生素C含量比普通的柑类水果要高,而且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品质这么好的金桔。另外就是翠香猕猴桃、钦蜜9号百香果……好多都被低估了,不止3种。

桂七芒。(图/被访者供图)
《新周刊》:如果有机会启动“水果方舟计划”,你会优先保存哪些濒危水果?
杨晓洋:首先是香波果,目前我只在爪哇岛找到了,它太罕见了,结果非常困难。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吃完之后能改变你的体香。还有金光果也非常罕见,我只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的野外见过。它的味道是复杂的,混合了草莓、菠萝蜜和百香果的味道。
《新周刊》:假设只能带3种水果到外太空,你会选哪3种?
杨晓洋:首先是“水果之王”榴梿,它是常见水果里含钙量最高的,就算我们不运动,榴梿也可以帮我们补充钙和蛋白质。第二种是西瓜,它能提供糖分、水分,方便种植,长得也快。我国是世界上西瓜产量最大的国家,起码要在外太空也能实现“西瓜自由”。最后就是香蕉,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要考虑食物的淀粉含量,生香蕉是可以拿来当主食的,而且产量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