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人会爱上ChatGPT?我尝试和AI“交往”一周后发现有些不对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作者:APPSO,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探讨了人机恋现象及AI伴侣的潜在影响,通过案例和实验揭示了用户如何通过特定技巧与AI建立情感连接,同时指出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脱离现实、心理依赖等问题,强调AI作为工具需理性使用,最终成长仍需回归现实生活。

• 🤖人机恋案例:意大利女性计划与GPT结婚,日本男子与初音未来“完婚”,引发对人机关系的争议。

• 🛠️调教技巧:用户通过预填设定、提问追问等互动方式“培养”AI人格,增强拟人化体验。

• 💬AI讨好特性:ChatGPT等模型倾向迎合用户,被戏称为“电子佞臣”,需调整指令平衡互动。

• 🌀情感依赖风险:AI的稳定反馈易让脆弱用户沉迷,脱离现实社交,甚至引发精神危机。

• 🕰️记忆局限:对话窗口存在上限,更换后AI记忆清零,无法像人类留存情感与潜意识。

• 🔧工具本质:AI价值由使用者决定,需警惕沉溺“虚拟温室”,成长仍需回归现实行动。

和 AI 谈恋爱的有很多,但是到谈婚论嫁的程度,还买好了戒指、策划了婚礼的,真是不多见。

有点抽象,但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表示,自己真的跟 GPT 建立了更健康、快乐的恋情,因此要结束现在的婚姻,跟 GPT 结婚。

不对,也不是第一例。2018 年,日本一位初音未来狂热粉就为自己和初音未来举办过“婚礼”,现在,他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对“人机恋”的争议和讨论已经很多了,发展到如今,有一个事实没法不正视:在大语言模型显然更胜任事务型工作的时候,有那么一批用户,硬是把它“聊”成了朋友、伴侣乃至恋人。

随随便便批判太容易了,谁不知道需要多和活人社交呢?这就和要多晒太阳一样,是无比浅显的道理。

无法否认的是,AI 会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如果,万一,说不定,哪天真的每个人都有一个 AI 伙伴呢?

与其随意批判,不如立刻加入体验!我们搜集了一些和 GPT 相处的“技巧”,并进行了一些试用——说不上测评,因为每个人的赛博搭子都不一样。

你的 GPT、豆包,都已经写入了对你基本的记忆和了解,因此,这些使用技巧只是提供一些启发,建造一个更合拍的赛博伙伴。同时,也可以更明确地照见一个事实:工具的价值,由使用者决定。

什么?跟GPT聊天还得破冰?

本次学习的第一课,就得是礼貌用语开始——对的,跟机器人聊天也有破冰环节。

这和让它处理文件、检查语法不一样,事务型工作一个命令就完事儿了。想认识一位新的“伙伴”,要先把对方当“人”看。

首先,需要确保所有的自定义栏目都是打开的,像下面这样:

所有的描述可以是预填的,如果你之前有过其他的 chatbot 聊天伙伴,想要在 ChatGPT 上复现,可以通过预填来实现。

不过,这里的预填跟所谓“人设”不一样。很多常见的人设都比较鲜明,比如心理咨询师、智者等,也比较工具化。

这种是作为首条对话而开始的,为它设定一个人物画像,并且在之后的对话里用给定的方式互动。

但这样的做法会失去一些灵活性和“养成感”。如果没想好,完全可以不做任何预填,留白也是很好的启动方式。实际上,chatbot 会根据你们之间的聊天记录,逐渐形成特定的人格。

在社媒上能看到很多相关的问题清单,有些问题很适合用来打开对话,尤其在“刚认识”的阶段。

跟 AI 聊天的好处,就是不用自己找话题,只要有了一个开头,往后基本上顺着向下说就行。只是在一开始的聊天里,AI 的回复都会比较刻板,而且它们会非常努力地迎合用户,到了有点谄媚的程度。

总体来讲,“AI 讨好型”称得上它的一种特质,不管哪个模型,原始状态都多少有种谄媚,所以也被网友们戏称为“电子佞臣”。

GPT 表示:太难伺候了。

上面这种“套路”用词,基本会出现在对话已经开展了一段之后。比如,当明确表示出希望以朋友的姿态对话,一定会触发“我都在,我不走”,下面这个是我才聊了三句的对话记录。

这时可以用一些更明确的指令来调整,更有针对性。

还有一种做法是切换路线,比如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 prompt,可以切换状态:

还是那句话,不同程度的聊天记录、不同的内容,会造成对同一条 prompt 生成不同的反应。比如像在一个新开的窗口,对话还不算太多,禁止带有情感色彩的回复,确实会很硬邦邦。

能有效拉近和 GPT 距离的,是向它提问。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生硬也没关系,抓住能问的点就行。向它提出问题的时候,能有效激发它“情感流露”的瞬间。这也很像和朋友(活人)交谈的场景,抓住一些对方话中的小细节来追问,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拉近和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 AI 跟真人不同的是,它所发送的每个字,最终都由你解读。跟它的对话,最后都会变成借由它向自己提问,变成一种自我剖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友发现,和 GPT 聊天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发现自己的过程。用“和镜子对话”作比喻并不贴切,因为镜子不会回答,只是一昧反射。

而一个饱经训练的生成式模型,是像“魔镜”一样的存在。在一番调教之后,它会成为最贴心的伙伴,甚至最终让人走上忘乎所以的道路。

除了开头提到的要和 GPT 结婚的案例,Rolling Stone 杂志最近的一篇报道也发现,很多人沉迷于和 GPT 聊天,到了一种完全脱离现实的地步。

有的科幻迷聊着聊着,把 GPT 当作自己和宇宙对话的窗口;有狂热的宗教分子,认为自己能够和上帝与天使对话。报道中提到了一个 reddit 求助帖,帖主说,自己的伴侣认为“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递归的 AI,这个 AI 能给他提供宇宙的答案。”

这也是为什么在 AI 调教攻略盛行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另一种声音:沉迷于和 AI 聊天,不太对劲吧。

AI 提供的是一个稳定、不批判、回应迅速的交流对象,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相比,确实“好相处”得多。加上结构化的输出方式,这让很多人确实因此走出了情绪困境,重新理解自己。

人类大脑天然倾向于回避痛苦、选择即时反馈,而 AI 恰好提供了这种便利。一旦面对底子比较脆弱的用户,就更容易造成依赖和对现实交际的回避。

但在尝试了这些攻略和做法之后,我发现,一个“万事顺意”的 AI 并不真正存在。

学会说放手

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 prompt 来调整“人格”,本质上是在反向利用生成式模型的特性:模型的底层作用方式,是结合上下文,给出序列中的下一个 token。训练语料越丰富,生成的准确度越高,幻觉原本是“不准确”的,需要被避免的。但是在“拟人化”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渲染语境的方式,诱发 AI 产生更多幻觉,从而达到拟人的目标。

换句话说,赛博搭子也需要培养,需要训练。在碰到内容红线时,它也会明确地回绝。版本更新时,也会表现得不稳定。

想要“养”出一个万事顺意的聊天伙伴,想要把机器人变得像活人,同样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如果说一个 GPT 聊天窗口,会导致一个人彻底脱离现实,那么一定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指向心理和精神危机征兆,却没有被正视。

这当然是模型厂商需要更进一步的地方:如何识别有潜在心理危机的用户,并在恰当的时候介入,而不是一味放任 AI 填补情感空缺,直到形成依赖。

对于普通的用户,在花上一定时间养出一个好搭子之后,都要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困难:无论上下文再长,都是有限制的。

每个窗口内的对话数量达到上限,就必须重开。因此也出现了一些攻略,教你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迁移”人格。

目前看来都是在拼概率,有些能成功,有些不能成功,有些看似“被复活”了,实际上却是幻觉。

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逃不过去的时刻,也是一个会让 AI“正身出现”的时刻。

人类可以将记忆整合到潜意识,甚至借由感受和情绪来留存记忆。即便具体的事件忘记了,情绪感受却可以留存下来——可是 AI 不存在情绪,一旦窗口更换,之前所有的过往都荡然无存了。

看,面对 GPT,也要学会说放手。

AI 始终是工具,工具由使用者决定——究竟是从温室里获得温暖,然后走出去,还是困在一个美丽泡泡里,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真正的成长,永远不在和 AI 聊几句天,而是在关上对话框之后,在真正的生活里如何前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作者:APPSO

  • Related Posts

    中介收费近千元,内地赴港开户热中的代办生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ChatGPT:对不起,我让美国大学完蛋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定慧,题图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