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会有全民出海潮吗,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原文标题:《复盘中国2024出海之路,对比日本出海潮,我们走到了哪一步?》,题图来自:AI生成

中国2024年进入“出海元年”,境内外收入增长差接近日本1993年水平,制造业出海黄金十年开启。企业加速本土化布局,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及人才需求;文化出海同步爆发,借助东南亚文化相近和新媒体传播实现突破。未来将释放千万级就业机会,文科红利或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但全球挑战仍存。

• 📈【境内外增长交叉信号】中国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国内负增长,接近日本全民出海启动指标。

• 🏭【制造业黄金十年】2024-2034年为制造业出海关键期,汽车及装备业主导,聚焦东盟市场。

• 🌏【本土化机遇爆发】龙头企业设立海外研究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出海潮,催生高学历人才需求。

• 📚【文科红利期将至】文化出海加速或缓解文科就业难,类比日本动漫产业带动社科人才就业。

• 🎮【文化出海超预期】泡泡玛特、黑神话悟空等品牌/IP海外爆发,突破日韩“先产业后文化”路径。

• 🚀【趋势与挑战并存】全球对抗加剧出海难度,但产业与文化双红利或成未来20年新增长引擎。

2024年以来,不同于国内企业持续萎靡的经营情况,我国出海收入再次出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上市公司海外收入突破历史性的3.8万亿大关,已经与2018全年持平,这意味着仅仅6年我国海外业务就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人将出海视为在当下经济环境中人生的新机遇。

但很多人也有所疑问,我们真的会有全民出海潮吗,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时值2024年报发出季,我们从其中又能发现什么端倪。

全民出海潮启动的标志信号出现

首先我要强调,日本出海潮启动之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境内外收入增长交叉信号。而2024年这一信号在我国也已经出现。

1993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日本上市企业的本土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而海外收入增速却连创新高,境内外收入增速差达到15%,而巨大的增长差开始刺激企业大规模出海,也为日本1994年全面出海潮启动埋下伏笔。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在去年已经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再次出现近10%的增长,历史上首次突破10万亿收入大关,海外已经能占到总收入的13.8%。

与海外市场高歌猛进不同,国内市场则呈现持续低迷,2024年上市公司国内收入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目前我国境内外收入增长差已经接近10%,非常接近日本当年全面出海潮启动的指标。

而这种国内内卷国外增长的态势,也成为刺激企业2024年大规模出海的原因。因此我判断我国大规模出海的机遇期已经形成。

2024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海元年。

那么我们这轮出海潮与当年日本有何区别,回顾当年日本出海潮中产业出海与品牌文化出海的两大方向,我国2024年在这两个方向所取得的进展是如何的。接下来我将展开对比分析。

产业出海回顾

首先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在产业出海与日本进程相同,而在文化出海方向上则明显快于日本当年的进展。接下来我们先分析2024年产业出海的情况。

首先在产业出海方面,1994至2004年是日本产业出海黄金期,这一时期的标志信号就是制造业长期占据出海的主力,通过产能转移同时掌握海外廉价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而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则是2005年日本非制造业出海投资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东芝松下等制造业海外利润开始下滑逐步退出市场。

也就是说,制造业出海的黄金时期一共只有宝贵的10年,这是因为出海的过程也必然完成对本土供应链的培养,通常10年左右本土产能将开始对其进行替代。最好的例子就是海信海尔打败日本企业的故事。

而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出海的黄金10年,我认为就是2024年到2034年。事实上纵观美日德的出海历史,制造业虽然一直是所有国家出海的领头羊,但产能壁垒却也是最容易突破的。

而这也是为何我国制造业企业在2024年加速出海的原因,因为历史证明,先期完成产能部署的企业,往往能够吃到最完整的产能转移红利。

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存量将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是除金融零售服务以外的第一大品类。制造业的海外投资流量(年度),从2020年开始,持续保持在250亿美元以上,已经基本回到2016年与2017年中国第一次出海热时期。说明2024年,制造业海外投资基本摆脱了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的冲击。

其中汽车与设备为主的装备业已经占到制造业对外投资的50%以上。而在投资地区上,东盟10国成为制造业投资的最主要方向,占比接近4成。

可以说中国2024年这轮产业出海战略选择,已经与日本90年代出海潮高度相似,都是选择以制造业出海为先导,通过汽车与装备作为切入点,选择人口众多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因为这些产业可以同时享受到廉价的劳动力与广阔的消费市场。

普通人的机遇变化

那么在这轮已经到来的制造业黄金10年中,普通人有哪些机会?我认为最主要的机会,就是我此前再三强调的本土化的机遇期。也就是跟随企业出海,通过扎根当地运营好本土市场,最终与当地市场共同成长的机遇,也就是早年来华的日本干部们。

其实过去我国企业出海对本土化长期关注较弱,产能出海后更专注廉价的劳动力,擅长打价格战却不重视本土化,最终往往靠低价赢得市场,但又很快因为口碑不佳被抛弃,最惨痛的例子就是20年前我国摩托车产业出海在东南亚的大溃败,最终拱手让出曾经高达80%的市场份额。

但2024年我认为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代表中国企业开始高度重视这种本土化能力,那就是比亚迪首次成立了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研究中心,即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萨瓦迪卡研究院。

要知道汽车作为供应链最复杂的产业,其愿意针对单一区域进行产品研发与改型,是需要背负大量的沉没成本。而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领头羊与出海先驱,一旦链主企业开始深度的本土化运营,必然带动产业链跟随战略,上下游将释放海量出海需求。

1997年中国首个合资汽车研究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诞生。这家由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50%组建的汽车本土化研究院,此后成了无数汽车设计人的黄埔军校。

也为通用汽车此后10年在中国市场的大杀特杀埋下伏笔。

因此我预计后续我国将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出海潮,这些围绕大型企业上下游的海外配套企业将成为未来3至5年的新方向。而这与日本当年情况基本一致,其龙头企业在1995年开始进入本土化运营阶段,9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小企业集体出海浪潮,目前其海外业务小企业占比达到7成。

事实上这种本土化的需求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加速国内过剩的人才出海,缓解当前严重的失业现象。目前我国海外的中国籍雇员为200万,实际从事海外业务的企业只有60万家,是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1.3%。而日本这一比例接近14%,这意味如果全民出海潮持续,海外雇佣数量至少将有千万级以上的需求,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高学历要求。

根据霞光智库的报告,2024年我国出海招聘岗位,对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占到86%,要求工作5年以上的岗位占比超过一半。而之所以对人才要求如此之高,就是因为中国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到深度本土化运营时期,急需具备高学历人才支援,而非简单的劳务工种。

可以说不同于国内高度内卷的环境,随着本土化的推进,2024年海外就业市场正在散发不一样的光芒。

说完了日本产业出海与中国的对比情况,我们来聊一聊日本的第二大方向,文化出海。

文化出海回顾

文化出海,我认为中国2024年出海最大的亮点,甚至可以说是惊喜。目前中国品牌文化出海的进展明显快于日本的进程。这意味着我们将同时迎来产业与文化出海的双红利期,要知道连当年的日本都没有这样的大机遇期。

2024年,以泡泡玛特与名创优品为代表的品牌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取得了爆炸式增长。其中泡泡玛特仅以17%的海外员工数量就创造了全公司50%的收入,名创优品上半年净利润更是翻了一倍,其中主要增长都来自于海外。

而两者也成为资本市场2024年的消费股奇迹。而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爆火,更是标志着这轮文化出海的浪潮达到新高度。

要知道文化与产业同时出海是十分少见的现象。纵观日韩的出海历史,虽然最终都实现了文化出海,但其时间往往落后于产业出海15年左右。以日本为例,其在1996年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将传播品牌文化作为其国策,但依然历经10年才取得成功。

即使最强的动漫产业也是2000年以后才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而优衣库等消费型品牌崛起时间更是要等到全民出海潮形成的10年之后。而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全面出海战略,但其韩流文化的全球爆火已经要到2010年。

事实上,从产业到文化的出海间隔期几乎是必然现象,因为了解不同国家并融入当地文化是需要时间的,而产业出海只能加速这一文化融入的过程,但却很难跳过这一阶段。

因此日韩都只能遵循先产业出海,再到文化出海的顺序。但为什么我们绕过了这个阶段,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东南亚地区自古与我们文化高度重叠,因此加速了品牌文化融入的时间。第二则是新媒体的低成本传播,尤其是海外抖音的广泛应用帮助中国企业大大提升了营销效率。

那么在这轮文化出海潮中普通人将有何机会。我认为中国也将出现当年日本文化出海潮之后的文科红利,也就是我在过往文章说的,当文化出海形成之后,产业链向营销与研发两端延伸,服务业开始快速增长,最终带动社科营销与研究类人才紧缺,而这轮红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文科群体。

而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在2005年形成文化出海浪潮后,其公立大学文科生的就业率开始超过理科生。以动漫产业为例,随着全球战略布局成功,目前已经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占到每年GDP的10%,带动海量文科学生就业。

因此我判断,随着文化出海的加速,未来5年,我们也将出现文科红利。这将大大缓解我们目前文科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日本当年在泡沫经济破裂后也曾出现过一轮巨大的文科失业潮,但最终正是依靠文化出海的成功,才将无数人拉出失业泥潭。

而中国这轮文化出海的大趋势,目前来看只会比日本更快,因此红利期也可能比日本更早到来。

尾记

当然说了这么多出海潮的机遇,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下全球的复杂形式也给中国未来的出海之路带来了阻碍。但我想说,就如中国经济这40年崛起之路一样,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也是光明的。在当下全球对抗的趋势之下,出海战略的胜利肯定不会像山坡的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

毕竟如同日韩在其全面出海之路上,也都遭遇了不同国家的打压。但我认为中国出海浪潮的趋势是不变的,而产业与文化双出海的战略机遇期,将配合我国一带一路,真正意义上的成为我国未来20年新的大红利,而这一红利往往会献给最先行动的勇敢者。毕竟如果已经能够确定结果的机会,又怎么会交给一位普通人。

就如同90年代的日本出海一族,他们何尝不是在国内巨大的内卷潮下,踏上这条出海之路的,而当他们踏上之时,又怎么会预想到如此光明的前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

  • Related Posts

    庞麦郎:从病人变成普通人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庞麦郎复出后,巡演票房从惨淡到售罄,观众…

    一家400亿光伏公司要破产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