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天文馆 (ID:SSTM-SAM),编辑:凯莉,作者:Panzer,题图来自:AI生成
2024年5月10日,苏联1972年发射的金星探测器“宇宙482号”残骸坠入印度洋。该探测器因发射故障滞留地球轨道53年,最终非受控再入大气层。其钛合金外壳因设计抗高温高压未完全解体,但未携带辐射物质,未造成危害。此次事件是冷战航天历史的罕见回响。
• 🛰️【历史任务】苏联金星9A探测器原计划探测金星,因引擎故障滞留地球轨道。
• 💥【任务失败】发射时计时器故障致速度不足,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最终解体。
• 🛡️【坚固结构】钛合金外壳可承受金星高温高压,使其在太空漂泊53年后仍部分完整。
• 🌍【轨道滞留】探测器残骸近地轨道运行半个世纪,2024年坠落印度洋。
• 🔍【安全分析】确认无辐射污染,因使用普通电池而非核燃料。
• ⚠️【安全警示】强调太空残骸坠落风险低,但需警惕未爆燃料或毒气风险。
北京时间5月10日14时24分,在印度洋安达曼岛以西560公里处的天空中传来了低沉的爆响,一团巨大的火球划破天际,包裹着一块钛合金外壳的球状物体,最终坠落在印尼西面的印度洋外海。所幸这次坠落没有造成任何人员和财产的损失,也没有出现科幻电影中钛球落地变形为外星机械的夸张场景。
一、这究竟是什么?
地球大气层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外太空物质进入,例如大量微小的陨石颗粒,它们大部分会在高速进入大气层时剧烈摩擦分解燃烧殆尽,流星现象就源于此,而某些没有燃烧分解完毕的物质则会坠落到地表,形成陨石或太空垃圾残骸。然而这件坠落物并不普通。它原本来自地球,计划奔赴另一颗行星,却在太空中漂泊了53年,最终回到地球。
它的真实身份是半个世纪之前的苏联金星探测器——金星9A,后又得名为宇宙482号(Kosmos 482)。听起来像是苏联上世纪航天计划中随处可见的普通工程编号,但它的故事,堪称“冷战时代的太空漂流瓶”。

类似金星9A的苏联金星探测器(金星4号)复制品
图源:莫斯科航天博物馆
二、金星9A的发射背景
故事开始于1972年春,当时正值苏美两国冷战高峰,苏联虽然在载人登月方向上落后,但他们已经在另一颗星球探测上取得了突破,他们的目标是比月球更遥远,完全被硫酸云层所包裹、表面温度高达470°C的地狱星球——金星。
从1961年到1984年期间,苏联发射了多艘金星探测器,其中有13艘成功进入金星大气层,10艘成功降落在表面。也由此在人类行星探测历史上创造了一系列记录,包括第一台进入地外行星大气层的人造装置(1966年的金星3号),第一次在地外行星上软着陆的人造装置(1970年的金星7号),以及首次在其他行星表面拍摄的行星图像(1975年金星9号)。然而,在这些辉煌记录的背后,也有着大量早期太阳系探测的失败案例,并非所有探测器都成功到达金星,其中就包含今天故事的主角。

上海天文馆家园展厅的金星模拟场景,左侧为苏联金星13号探测器的模型。
图源:上海天文馆
1972年,苏联计划发射一对姊妹探测器:金星8号和金星9A号。与当时美苏许多行星探测计划类似,采用成对发射,即在第一艘飞行器发射之后紧接着发射第二艘飞行器。在早期机载系统还不稳定,并且发射失败率很高的情况下,这样的双备份方案能有效提高探测项目的成功率。

金星8号发射前的相片,整体约 3.5 米高,底部是推进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和网状碟形天线。顶部是接近球形行星着陆器,配有制冷系统和隔热装置。接近金星时,着陆器将被弹出,以每秒12公里的速度进入金星大气。在 60 公里的高度,释放主降落伞减速,使着陆器在地表软着陆。一系列仪器将测量金星温度、压力、风速、能见度、大气气体和岩石成分,并将结果传回地球。着陆器内部还都带有一枚苏联勋章。
图源:wiki
三、姊妹探测器的不同命运
根据苏联的原计划,这次发射主要为了完成一系列测试任务,包括数据传输、磁场和宇宙粒子的测量、极端条件下的行星着陆技术、收集金星大气数据等,计划着陆器能在金星表面的严苛环境工作至少30分钟。
1972年3月27号,姊妹探测器中的金星8号在拜科努尔发射成功,它于当年7月22日8:37(UTC时间)成功进入金星大气层、通过姿态调整和降落伞减速于55分钟后软着陆至金星表面,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成功登陆金星的探测器,在大气层内的下降过程中,设备持续50分钟传回了探测数据,但着陆后的通信数据只维持了11秒。

苏联邮票,用于纪念成功的金星8号探测器
图源:wiki
之后发射的金星9A的命运则截然不同,它于当年3月31日从拜科努尔发射,原定发射和航行计划如下:
1. 第一级~第三级(质子火箭):将探测器送入低轨停泊轨道
2. 在轨道上短暂待命,等待与金星的转移窗口对准;
3. 在适当时机进行点火,将探测器送入地球-金星霍曼转移轨道;
4. 脱离地球引力束缚,开始日心轨道飞行;
5. 飞行约117天后到达金星,减速降落。

金星8号成功完成的转移轨道示意图
图源:wiki
起初的步骤一切正常,但是在第三步进入转移轨道时出现了致命的错误,未知故障导致计时器错误,发动机启动后只运行了125秒,而不是设计所需的243秒,因此,探测器的速度仅加速到1.5公里/秒,而不是所需的3.4公里/秒,因此无法进入地球-金星霍曼转移轨道(一种能量最节省的星际转移轨道方案)。
很快,探测器在轨道的组件被分为多个部分,其中两个在48小时内坠落到新西兰南部。推进器单元和着陆器又在6月份分离,其中推进器于1981年坠入大气层。只有465公斤的登陆器独自留在太空中,进入了距离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9805公里、倾角为52.2°的椭圆轨道。开始以卫星方式围绕地球一圈又一圈地运转。
四、新的名字“Kosmos-482”
从1962年开始,Kosmos(意为宇宙)这个名字被赋予给留在地球轨道上的苏联航天器,无论这是否是它们预期的目的地。包括用于科学研究和军事目的的载人航天器和卫星的无人测试,太空中已经有两千颗以上的Kosmos人造飞行器,其中还包括发射期间或发射后立即出现故障但仍进入轨道的航天器。因此,金星9A也被Kosmos-482的标号所代替。

红色圈为Kosmos-482在1972年的轨道示意,它在高层稀薄大气中与大气摩擦减速,轨道逐渐降低,直至最终坠落。
图源:欧洲太空监测网

北美防空司令部为与金星9A相关的太空物体进行的编目整理,除了主着陆器的部分,其余部分已经在1972年,1981年,1983年陆续坠入大气层。
图源:NORAD
五、TA是否携带危险物质?
1972年的4月3日凌晨1点,几个13.6公斤的钛合金球坠落在新西兰阿什伯顿郊外,彼此相距16公里,直径38厘米的球体在地面留下明显的撞击坑。

1972年坠落在新西兰的kosmos-482相关的钛制压力容器,表面有明显的俄文标记。根据《外层空间条约》,返回地球的脱离轨道的太空物体归将其送入轨道的国家所有,但苏联官方否认对该物体的知情权或所有权,因此坠落物的所有权属于坠落点的农民。新西兰科学家对这些碎片进行了彻底分析,确定这些碎片是一种用于卫星或飞船的气体压力容器,主体结构已经在大气中烧毁。
图源:wiki

阿什伯顿博物馆馆长丽塔·赖特与两颗坠落的钛制压力容器
图源:阿什伯顿博物馆
而这次在2025年重返地球大气层的,正是这台原本为了在‘地狱星球’上执行任务而生的着陆器。50多年前,苏联工程师为它赋予了足以抵抗金星极端环境的坚固外壳与复杂系统,原本的使命是完好降落在金星地表,并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它的钛合金外壳能承受金星的高温与90个大气压,原为任务而生,如今却意外造就了太空中最坚固的遗存。

2024年荷兰卫星追踪者拍摄的Kosmos 482在地球轨道上的望远镜图像,可见主体之外有类似尾巴的结构,很可能是降落伞部件已经失灵释放。
图源:Ralf Vandebergh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次坠落不是普通的太空垃圾解体坠落,也没有绚烂的人造流星雨。根据之前的专家预测,Kosmos-482应以每秒钟7公里的速度进入大气层。由于在太空中经历了漫长的53年,所有为金星表面软着陆准备的减速功能早已彻底失效,严格意义上说,它的这次坠落可以称为“非受控再入”。
遗憾的是,对于这份历史物件,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构对其进行打捞。我们只能推测,在高速坠落过程中,它的表面温度可能达1600℃,不过外壳钛合金的熔点约为1700℃,虽然部分结构可能会变形和破裂,但它到最后一刻应该依然能保持主结构的基本完整。
那它是否携带危险物质呢?答案是没有!在着陆器上没有装备更耐久但却危险的核燃料电池,而是采用了普通电池供电,因此坠落点附近不会产生任何辐射污染。

5月10日,意大利天文学家拍摄到坠落前,Kosmos 482从意大利上空飞过的图像,四张照片叠加而成,注意顶部标记kosmos-482穿越仙王座的星迹。
图源:Gianluca Musi
六、千万小心天降之物
大多数重新进入大气层的废弃卫星和其他太空垃圾在到达地面之前会完全解体和焚毁,事实上,它们在设计时就已考虑利用大气层燃烧销毁机制,那些偶尔幸存下来的碎片,大部分会在海洋中溅落,虽然这类太空残骸的坠落在理论上对于人类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实际上并不用太担心,它在你身上发生的概率,远远小于你一生中被闪电击中的风险。
如果你亲眼目击或发现疑似航天器部件从天而降,应当怎么办呢?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个陌生金属物体从天而降……像金属块、罐子、球体或者像火箭、卫星残骸那样的物体。不要靠近或者触碰它,请于第一时间告诉当地政府或警察,不管它多酷、看上去多像来自外星,也千万不要碰!它们可能会有毒气、有毒燃料、锋利金属,甚至放射性物质,必须等专业人员来处理。
告诉孩子记住:
那不是玩具,也不是外星人!
看见了,别靠近,告诉大人。
结语
Kosmos-482的归来,源于半个世纪前人类不停挑战宇航技术与工程极限的一次历史回响。它在太空中曾见证了太空竞赛的你追我赶的脚步,也穿越了人类太空探索最漫长的寂静。此刻,它正安静地置于印度洋的深处,也许坚固的钛壳仍然能保护部分结构,让它没有在撞击时彻底瓦解。某种程度上,53年后的今天,金星9A终于完成了一台行星着陆器的真正使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天文馆 (ID:SSTM-SAM),编辑:凯莉,作者:Panzer